唐傳形意——指的是唐維祿的拳法。唐師綽號“唐小猴”,孫祿堂綽號“孫猴子” ,是說兩人皆有翻墻越脊之能,兩人并稱為“二祿”,諧音為“二鹿”,是說兩人皆有夜行三四百里的腳力。
唐師來京,為了避免施展腿功驚擾了路人,都是在寧河睡到一更天再動身,天亮時便到了北京,途中還要偷越過幾道關(guān)卡。
李存義給唐維祿起名為“唐劍勛”,建立功勛,賞識的是唐師的技擊天賦,并不是善走便可以和孫祿堂齊名,當時的人都知道唐師的打法厲害。
唐師總是懶洋洋的, 拿著個茶壺一溜達能溜達一天,但他是說比武便比武,非常果敢。他曾擊敗過一位開宗立派的名家,卻不許我們宣揚,這是唐師的武德。他是甘于平淡的人,也正因此,唐傳形意更多地保持著李存義的原味,李存義的拳法是天津國術(shù)館(注1)的代表,有史學興趣的讀者可從唐傳形意中考證。
李存義出過一本拳論,開章言:“克敵制勝,唯形意拳獨擅其長!笔苡浾卟稍L時,說:“武術(shù)者,強身健體,國術(shù)者,保家衛(wèi)國,可稱國術(shù)者,形意拳!
一下引起了誤會,以為他要將“國術(shù)”二字劃歸形意拳所有(注2)。眾人找來比武時說:“李先生,您看我這是武術(shù)還是國術(shù)?”來比武,李存義便接,因為解釋也沒用,舊時代的武林便是這樣,稍有不慎便騎虎難下。
李存義一生高風亮節(jié),不料晚年陷入無謂的糾紛中,所幸沒有失敗,保住了名譽,但一個人上了歲數(shù)還要天天比武,想起來也是很大的煩惱。
至于李存義所言形意拳的“獨善其長”是什么?老拳譜上有答案:“世之練藝者,必目有所見而能有所作為,故白晝遇敵尚能僥幸取勝,若黑夜猝遇仇敵,目不能視,將何以應(yīng)之?唯形意拳,處黑夜間,隨感而發(fā),有觸必應(yīng)!保ㄗ3)
形意拳的精要,不是練視力,聽力,而是練這份感應(yīng)。
我在尚云祥門下的師兄——單廣卿告訴我,尚師睡覺的時候,在他身邊說話、走動都沒事,可只要一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,尚師便挺身醒了。聽著神奇,但練形意拳日子久了,一定會出現(xiàn)這一效果。
尚文祥(2)
形為所有外在,意為所有內(nèi)在,形意拳就是“練一切”,一切都知道!缎我馕逍腥瓐D說》(注4)上便沿襲了尚師這一說法,講的是敏感。而且這個“有觸必應(yīng),隨感而發(fā)”還是“并不知其何以然”,是自發(fā)性的。
唐師一次給徒弟講拳,心中思索著什么,處于失神的狀態(tài)。而這徒弟想試唐師的功夫,突然一拳打來。唐師胡亂一撥弄便將他按爬下了,自己還是恍恍惚惚的。這徒弟從地上爬起來,非常高興,覺得試出了唐師的真功夫。
唐師卻從此不教他了,對外說:“某某已經(jīng)超過我啦!逼鋵,便是將他逐出師門了。師徒間要坦誠相見,當傾心相授時,卻還抱著“偷學點什么”的心態(tài),這種人是不堪傳授的,否則有了武功將做下不可收拾的事,反而是害了他。
此人在唐師逝世后,仍自稱是唐師弟子,時過境遷,小輩人無法為老輩人負責,為避免其傳人尷尬,特將此人名字隱去。
形意拳也叫行意拳。我們的師祖是劉奇蘭(劉翡玉)(注5),功夫出在兩條腿上,以身法著稱,被贊為“龍形搜骨”(注6)。龍——就是一條大身子,這一支的后人李存義、尚云祥、唐維祿、薛顛均以腿功身法著稱。跟李存義比武不要有后退回旋的打算,只要一退,立刻被追上打倒,退無可退。
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,也是走出來的,唐維祿的徒弟尤其要走。早晨起來一走便是十里,兩手背后,活動著脊椎,或帶著點拳意。我們有時將“行意拳”的“意”字省去,順口地說,跟唐師學“行拳”。
唐師獨到的兵器是判官筆,在形意門中,判官筆就是雙槍,有一條胳膊長,槍頭是圓的,練嫻熟后再縮成一條小臂的長度。我特意打造了一對銅的,也不用點穴了,這種分量,不管捅在哪,人都得爬下。
- 上一篇:祝大彤答《精武》編者問
- 下一篇:楊露禪及其子孫在北京傳播太極拳的業(yè)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