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武當功夫 > 太極文化

舊時國立南京中央國術(shù)館寫真

此文系根據(jù)本人在1973—1983年的10年里,師從李松如(1888—1988年)與李鐘奇(生于1900年,健在)先生學文習武所做的筆記,及參考本人30余年所收藏的數(shù)千冊舊時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(shù)館首期教授班人士遺留、承傳下來的手抄原件孤本、編輯出版教材,歷時7年之久完成的紀實專稿。該稿著重記錄折中國成立以來,歷次武術(shù)挖掘整理及各類專業(yè)期刊、新聞報道中未披露的史料,F(xiàn)交《中華武術(shù)》雜志獨家刊載,相信對國內(nèi)外的武術(shù)研究者和學練者們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考作用。
    ——作者


    昔日的南京中央國術(shù)館——如今已被迅速發(fā)展的城市建設(shè)改變得蕩然無存,但是我們相信,由“央館”保存、整理下來的絕大多數(shù)武藝精華演練科目與相關(guān)抄本、圖冊資料,定會被有心人及繼承者們悉心保存、潛心研習。

一、央館首期教授班揭秘
    南京中央國術(shù)館全稱為“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(shù)(研修)館”,簡稱“央館”。由西北軍退役將領(lǐng)張之江(1881—1965年)在國民黨元老于右任、林森等人的支持下,于1926年6月下旬在國民政府首府(南京)西華門頭條巷6號(一說韓家巷)開始籌建,民國17年底宣告成立!把腽^”成立之初,由館長張之江在著名愛國將領(lǐng)、名譽館長馮玉祥將軍的大力支持下,著手選拔館內(nèi)武藝教習(后改為武藝教官)。先以國民政府的名義通電各省府主席,督其在省內(nèi)選推高手并執(zhí)省主席之手諭抵首都集中。于是,各省均先后用自報自薦與公推公選的方式挑選出數(shù)十名行家里手并經(jīng)過考核后,再保送至“央館”供職。就這樣,來自國內(nèi)32個省、特別市(青島)的57名年齡不等且差距甚大(小則15周歲,大有70之余)的名師暗教集聚南京——但由此也萌生中國武藝圈內(nèi)自古以來形成的“互不服氣”的舊習在“央館”發(fā)芽。為息事寧人,張之江館長在李景林副館長的建議下,將來人組成一個團體并美其名曰“央館教授(訓練)班”——此班無門無派且無教員,不設(shè)班長,由張之江負責協(xié)調(diào),李景林做聯(lián)絡(luò)人。其間,張之江也曾請來江西劉云龍、廣西嚴度萬二位圈內(nèi)高手擬任
“教授班”正、副班長。但由于此意一經(jīng)脫口并讓眾人知曉后,劉、嚴二人幾乎天天受到他人的叫陣、挑戰(zhàn),導(dǎo)致其食無寧日、臥難安定,實屬心煩至極。無奈之下,“教授班”不設(shè)班長與副班長。但該班的57名人員之間竟然也能夠友好相處,極少發(fā)生矛盾與打斗事件。同時,也可以認定,在清末民初,“央館”的“首期教授班”里的57名成員,均為當時國內(nèi)的名師暗教,他們代表了當時“圈內(nèi)”各個門派對其所具備的武藝精華的展露;也為如今我們研究并繼承中國古代傳統(tǒng)武藝精華奠定了依據(jù)(如今,我們在國內(nèi)各大圖書館古籍部或特藏部里見到的相關(guān)圖書及雜志,均系當年“央館”“教授班”通用教材中涉及、引用、編輯或淘汰的資料。當然,“教授班”  內(nèi)其他一些至關(guān)重要的教材——即手抄孤本,則在圖書館里難覓皮毛,為“教授班”的個別有心人與權(quán)威人士慧眼識珠而保存)。
    另值得一提的是,“央館教授班”雖然在當時名頭叫得極響(國民政府的政要們紛紛邀請其成員或做自己的侍衛(wèi)、秘書,或做所轄軍、政部門的武藝教官或秘書室、機要室官員),但卻是“來也匆匆,去也匆匆”。其57名成員雖然在一個月內(nèi)從各省、市集結(jié)于南京——但卻在半年之后紛紛散去——最終僅留下不足10人。也就是說,有近50名“教授班”成員離開“央館”而各奔前程,他們之中,有20人左右,諸如張金江(受聘首都憲法兵司令部上校偵緝處長)等被國民政府的各個重要軍、政部門挖走;約20人,諸如李書海(被中國共產(chǎn)黨江蘇省暨南京市委發(fā)展成為地下交通站聯(lián)絡(luò)員)等則成了我黨的外圍力量;還有10多人不辭而別難尋其蹤;而留下來成為“央館”教習的僅剩童仁富(1868-1946年)、張本源(1899—1971年)等6人。
    雖然“教授班”來去匆匆----但其對中國近代武術(shù)所起的作用與整理出的許多珍貴史料,將給中國傳統(tǒng)武術(shù)的研究、繼承留下一筆無價之寶。讓我們記住這些已經(jīng)故去的前輩的大名。
    劉云龍(1885-1975年),男,江西省永新縣西鄉(xiāng)洋口村人,師承湖南南岳衡山鐵佛寺主持王超英,擅長鐵砂毒掌及五佰錢點穴術(shù)。
    嚴度萬(1887—1975年),男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梧州市南門外人。師承家傳武技,擅長軟、硬氣功及空手人刃術(shù)、圈步撞法。
    童仁富(1868-1946年),男,江蘇省南京市童家營人。師承清代光緒初年兩江總督署大將軍李德貴,擅長死五毒與五鳳齊鳴十八連環(huán)母架。
    肖錦章(1889-1969年),男,浙江四明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虎嘯金鐘罩與渾元五行手,曾任國民政府總統(tǒng)衛(wèi)隊武藝教官。
    五任福(1870-1959年),男,江蘇省淮陰市人。師承李德貴大將軍,擅長死五毒與板功八大線架。
    徐立春(1885-1959年),男,江蘇省南京市東花洞人。師承清代光緒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藝總教習李德源,擅長五毒壘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劍。
    佟忠義(1879-1963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搏擊與摔跤。
    章麒麟(1890~1980年),男,山東省菏澤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及潭腿、流星雙錘,15歲起便隨父其闖蕩江湖。
    韓慶堂(1901—1979年),男,山東省即墨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、六路短打及傷科診療。
    韓會清(1886-欠詳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八極門名家張景星等,擅長青龍偃月刀等。
    張本源(1899.-.1970年),男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、六路短打、四路查拳等。
    張金江(1892-1967年),男,江蘇省句容縣人。師承童仁富,擅長死五毒及武當六路交手等。
    李元智(1903-1972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陳玉山、傅萬祥等,擅長八極拳、梅花單刀等。    ,
    高振東(1879-1960年),男,河北省雄縣人。師承程子和、馬玉堂,擅長鐵砂掌、形意拳等。
    郭長生(1876-1967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家傳及劉玉春,擅長白猿通臂拳及苗刀等。
    張英振(1876-1977年),男,山東省冠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、查拳等。
    朱國福(1897-1968年),男,河北省定興縣人。師承張長發(fā)、李存義、張占魁等,擅長形意拳、武當昆吾劍及鐵砂掌等。
    傅振嵩(1881-1953年),男,河南泌陽縣人。師承陳延喜、賈鳳鳴等,擅長陳式太極拳、八卦掌等。    
    李書海(1899-1986年),男,江蘇省南京市李家崗人。師承李松如、于振聲等,擅長五毒壘塔四重絕、大小梨花槍、武當六路交手法等。
    趙連和(1900-1973年),男,河北省景縣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十二路潭腿、地煞劍等。
    馬承智(1888-1977年),男,安徽省霍邱縣人。師承黃樹生、王興隆等,擅長北少林拳、八極拳及中國式摔跤等。
    馬金鏢(1881—1973年)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白子敬、楊鴻修、沙正清等,擅長洪拳、查拳及鐵砂拳等。
    馬英圖(1897~1956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家傳及張拱辰等,擅長通臂拳、劈掛拳、八極拳等。
    米連科(約1895~1971年),男,陜西省渭南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紅砂手及太極拳、八卦掌、形意拳等。
    張洪之(1881-1969年),男,山西省太原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軟、硬氣功及易經(jīng)等。
    徐寶林(1901~1977年),男,山東省青島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及查拳、三義刀等。
    孫琨(1900.-.?),男,河北省石家莊市人。師承不詳,擅燕青拳及擒撲散手等。
    胡炯(1900~1979年),男,湖南省平江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及猛虎下山拳、三義刀及傷科診療術(shù)等。
    韓儒瑛,男,其他不詳。
    陸林(1890~1976年),男,江蘇省南京市人。師承李德貴、李書文、李鳳崗、金佳福等,擅長五毒壘塔、十八羅漢功及雁尾單刀、南派少林八法門洪拳六路等。
    闞鶯鶯(約1909-1989年),女,浙江省杭州市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輕身騰躍術(shù)、五毒壘塔、鴛鴦響金鏢等。
    王子慶(1899--1980年),男,河北省柏鄉(xiāng)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五毒壘塔及北少林拳、形意拳、八卦掌等。
    羅玉(1903—1979年),男,江蘇省南京市羅家涯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五毒壘塔、武當君子劍等。
    關(guān)福全(1899~1982年),男,山東冠縣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五形混發(fā)絕手、風波掃秦撣塵、武當太極十三式等。
    顧某某(生卒名字等欠詳)男,時年近50歲。師承不詳,擅長黑砂手等。
    鄭金娜(1903-不詳),女,山東省青島市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柔術(shù)與棉花縮骨術(shù)及雁尾單刀等。
    張衡慶(1868~1950年),男,山東省棗莊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硬形氣功與地趟拳、地術(shù)犬法等。
    李運智(1889—1978年),男,籍貫不詳。師承家傳,擅長猴拳、白猿刀等。
    王子章(1901—1977年),山東省即墨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、五路查拳等。
    齊良友(1887~1969年),男,河北省完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及北少林拳。
    陳子榮,男,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陳式太極拳、極劍、太極推手。
    楊松山(1906~1985年),男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王維翰、王丹忱、馬蔚翰等,擅長查拳、華拳、洪拳、形意拳等。
    楊兆清(1883-1936年),男,河北省永年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楊式太極拳與太極打手等。
    劉崇峻(生卒年不詳),男,四川省廣漢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硬形氣功、鐵砂掌及龍拳等。
    郭錫三(約1897—1978年)o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青萍劍等。
  華風亭(約1899-1979年),男,山東省冠縣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鷹爪力與中國式摔跤。
    陳子隆(約1889~1948年),男,籍貫不詳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及十二路潭腿、八極拳等。
    田兆麟(約1901—1985年),男,河北省完縣人。師承家傳及李存義等,擅長鐵砂掌、形意拳等。
    龔潤田(約1887-1970年),男,河北省辛集縣人。師承家傳及吳會清、吳鑒泉等,擅長鐵砂掌、八極拳、吳式太極拳等。
    劉鴻慶(約1897-1979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總教習,擅長五毒壘塔及雁尾單刀、哪吒鬧海乾坤圈、武當君子劍等。
    楊法武(約1899---1980年),男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不詳,擅長硬形氣功、中國式摔跤等。
    李滋茂(約1899-1984年),男,河北省滄州市人。師承家傳與李德源等,擅長五毒壘塔、形意拳、八卦掌、梅花雙刀等。
    張瑞堂(約1898~1979年),男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鐵砂掌、查拳等。
    馬慶云(約1901—1985年),男,河北省保定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硬形氣功、中國式摔跤等。
    李椿年(1894—1976年),男,河北省某縣人。師承陳殿福、傅海田、楊澄甫等,擅長北少林拳、楊式太極拳等。
    李玉山(又名李琳春1881—1957年),男,河北滄州市人。師承家傳,擅長燕青拳、青萍劍、太師鞭等。
    史布清(1899~1958年),男,山東省濟南市人。師承于振聲等,擅長鐵砂掌、查拳及傷科診療等。
    曹硯海(1899-1938年),男。師承不詳,擅長武當太乙拳、六合拳、燕青拳等。

    附注:上述名單中多出的一個為年近五旬且擅長黑砂手的“顧某某”(只有其姓氏而不知其名字)——系雖經(jīng)省府推薦但遲來報到,即在央館“首期教授班”成立并運作半年后,相關(guān)人員開始陸續(xù)離開之時方才補錄的(當時“教授班”人員名錄中無此人。另昔日央館顧問與“教授班”成員中有多人回憶往事時也證明  “顧某某遲到未作注錄”“張館長之江同志未給其頒發(fā)證書”等等)。筆者現(xiàn)予補人,以示對歷史負責且不愿誤漏任何一位對武術(shù)做出貢獻的有功之臣。
    附:背景資料
    南京中央國術(shù)館,報批前名為“南京國術(shù)研究館”,全稱“國立南京中央國術(shù)研究館”(曾用名中“研究”二字曾一度改作“研修”)。發(fā)起人為國民政府要員李濟琛等26人,具體策劃人為原西北軍將領(lǐng)張之江o 1928年3月15日,由國民政府“第174號令”批準備案并由國府財政部每月補助5000元。“央館”先前曾欲征用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署大將軍李德貴府第,即下浮橋附近清代房屋數(shù)十間,未果,逐改至南京西華門頭條巷設(shè)立館址。“央館”首任理事長為李烈鈞,繼為戴季陶等。名譽館長為馮玉祥。館長為張之江。副館長先后由李景林、鈕永建、張樹聲、陳泮嶺擔任。首任教務(wù)處長為肖忠國,后由劉崇峻、朱國福擔任;副處長(后任命)郭錫三、楊松山。編審處長唐豪,后由姜容樵接任;副處長為黃柏年;編審員金一明(后升為副處長);總務(wù)處長李滋茂。(待續(xù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