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武術(shù)史上,舊立中央國術(shù)館早已聞名海內(nèi)外,而館內(nèi)首批武術(shù)教官韓化臣和馬英圖更是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他們同師學(xué)藝,追隨師兄李書文離家授業(yè),是近代傳播、弘揚(yáng)八極拳、劈掛掌的代表人物。
“鐵巴掌”韓化臣
韓化臣,又名惠卿、會清,回族,生于1886年,卒于1937年。祖籍河北省滄州市盂村回族自治縣羅疃村。韓化臣的父親韓起元是清朝武舉,跑馬、射箭、扔石鎖、舉石擔(dān)、操練各種器械,無一不精,告老還鄉(xiāng)后勤儉持家守業(yè),苫心經(jīng)營耕種著四十八頃良田,使得家中生活富足殷實。俗話說窮文富武,韓化臣由于自幼聰明好學(xué),父親又精通武功且與本村八極拳家張景星關(guān)系甚好,就讓他先滇私塾,同時領(lǐng)著他向張景星行“頂帖”大禮拜師,系統(tǒng)學(xué)習(xí)八極拳、劈掛掌、春秋大刀和六合大槍等拳械。
1.張家把式房
在羅疃村,人們通常將師父所設(shè)的場子稱為把式房,實際上就是封閉起來避免閑人進(jìn)入的練功用的大空屋子。羅疃村共有兩家這樣的把式房,東西一條大街將村子分成兩半,街南面是李家(李大中)把式房,街北面是張家(張克明)把式房,兩家把式房相隔實際上還不到一百米。張家的把式房占的是韓家的地方,因為韓家有錢,本來,韓化臣的父親想給張景星一百畝好地作為報酬,可是張景星整天教拳,哪里有時間種地,于是只好收回土地,干脆把師父接到家里養(yǎng)著算了,自己又不是沒條件,這樣大家都非常方便,所以張景星是吃住在韓家,教藝在韓家。就是從這間練功房子里,走出了張玉衡、李書文、韓化臣、馬風(fēng)圖、馬英圖、王中泉六位師兄弟,而他們六人將八極拳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迅速傳遍滄州,傳遍京津,傳遍全國,傳遍世界。毫不夸張地說,是他們創(chuàng)造了當(dāng)今世界八極拳的無限輝煌。
在張家把式房中練武,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,通常的情況是,一般的徒弟是不能進(jìn)入到里邊的,只有韓化臣、馬英圖這樣拜過師,遞過帖的弟子才有進(jìn)入訓(xùn)練的資格。師兄弟們練起功來真是熱火朝天,地動山搖,每天早上和晚七,都要挑滿一大缸涼水,每人戴一頂瓜皮帽,再捎上一條毛巾。練功時個個光著膀子,練臂力的抓鐵球,扔石鎖;練腿功的扎馬步,跳大坑;練排打的撞大墻,掄木棒;練硬功的打沙袋、摟木樁。師父規(guī)定,大家都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勁頭來練功,練渴了,拿起水瓢來咕嘟咕嘟狠喝一頓;練出汗了,拿過手巾擦一把,時間長了,汗多了,就將手巾往帽子里擰,漸漸的帽子里的汗水越來越多,直到汗水盛滿瓜皮帽,就可以自行收功回家了。就這樣,日復(fù)一日,年復(fù)一年,把式房里傳出驚天動地的震腳聲和吶喊擤氣聲,地面上被跺出了一個個深坑,趟出了一道道深溝。
韓化臣十八歲時,生得高大健壯、英俊魁梧,足有兩米高的個頭(據(jù)村中老人回憶,韓是村中個頭最高之人)。他練功非?炭,經(jīng)常把練功融入到生活和勞動之中,為練出八極“掐肚”功力,韓化臣每天到自家菜園里的水井旁用轆轤提水澆同,當(dāng)把大水簍搖到井口時,突然松開搖把,沉重下墜的水簍帶著搖把快速地旋轉(zhuǎn),此時,韓用雙手猛地掐住轆轤,轆轤戛然而停,堅持一段時間后,再松再掐,再提再松,反復(fù)操作,一個時辰下來,早已是通身大汗,天長日久,腰、腿、肩、臂、背、腕、足、指功力劇增。為練出整體力,他還在菜同里蹲著馬步左右手來回不停地連根拔起半人高的野草。每逢村里唱大戲,他總是蹲起馬步運(yùn)使著功夫看,既欣賞了戲,又鍛煉了下盤功夫。有一次,村里一個小伙子開玩笑,在他蹲馬步的時候,偷偷地把凳子從他的屁股下撤走,躲在旁邊瞧著,尋思著看韓化臣的笑話,可是直到大戲演完,人們都起身回家的時候,韓化臣才直起身子回頭,發(fā)現(xiàn)凳子已經(jīng)撤在旁邊,于是周圍的人見狀都哈哈大笑。為練出下盤功夫和膽量,師兄弟們到村南的大水井邊,扎好馬步蹲在井沿上,一人站好,其他人輪流拳打腳踢往井里打,誰要是膽怯了,叫停了,就算輸了。為練出摔打?qū)崙?zhàn)功夫,每到玉米快熟的季節(jié),韓化臣總要約上師兄李書文、張玉衡、師弟馬英圖到自家的玉米地中,用手拔起棵棵兩米多高的玉米稈,形成一個方圓五六米的場子,地而又松又軟,踢打摔拿任意施展,既不會摔壞身體,又可以練出交手功夫,別人還不會偷學(xué)東西,一舉三得。在把式房里舉石擔(dān),扔石鎖,抓鐵球,摔鐵砂掌,練鐵山靠,蹲小架更是下功夫。同時他在器械訓(xùn)練上,把六合大槍、梅花槍、春秋大刀、萬勝雙刀、虎尾鞭、三節(jié)棍和行者棒練得異常純熟。功夫練成后,雙膀一晃有千斤的力,撞倒墻頭是輕而易舉的事,一記八極撐捶,能將墻上的青磚打出半截;帶孔的拴牛樁,一掌就能把它從孔處打斷;一式劈掛撲地掌能將冰面拍裂,被人們贊為“鐵巴掌”。
2.初涉江湖
1906年春天,韓化臣功藝大成后,這一年正好二十周歲,師父張景星讓他到外面闖一闖,一是驗證一下功夫,二是結(jié)交一些武林朋友,三是謀個差使為國為民效點(diǎn)力。于是韓化臣準(zhǔn)備先跟師兄“神槍”李書文到北京一游。自古就有“鏢不喊滄”的傳言,師兄弟倆偏偏不信這個邪,二人從羅疃出發(fā),一直喊到滄州城里,也沒有遇到一點(diǎn)麻煩,這方圓百里的土匪、盜賊和善斗的練武之人早就聽說過羅疃功夫的利害,哪個還敢出來較量。就這樣,二人順利通過滄州到達(dá)北京,居住了下來。李書文每天早晨堅持練習(xí)“鹿伏鶴行”之術(shù),圍著北京老城墻走一圈,大約有20公里的路程,其行走功夫可謂上乘。韓化臣不久也學(xué)會了這套神行術(shù),并結(jié)交了“醉鬼張三”張長禎、形意從卦名家張兆東、李存義等一些武林朋友,這些人均練習(xí)過八極拳。當(dāng)時武術(shù)界流傳“一京(北京)二衛(wèi)(天津衛(wèi))三羅疃”的說法。
3.獻(xiàn)藝東北
民國初年,韓化臣應(yīng)師弟馬鳳圖之邀,與小師弟馬英圖一起赴沈陽交流技藝。有一次,韓化臣單獨(dú)到黑龍江一個叫三棵樹的地方,遇到一位名為郝紹功的翻子拳家設(shè)場授徒,二人見面,甚是投緣,于是結(jié)為金蘭,韓為弟,郝為兄。郝紹功挽留韓化臣在家中住了一個多月。一天,郝弄了幾個菜,打了一壺酒,酒過三巡后,郝對韓會清說:“兄弟,哥哥跟你商量個事兒!表n化臣說:“大哥,您有事盡管說,不用客氣!焙抡f:“大哥我在這里設(shè)場子授徒養(yǎng)家糊口,憑你這身武功,將來跟你學(xué)藝的一定會很多,到那時我就在這個地方呆不下去了,只好另謀職業(yè)了。不行你就離開這兒,你看如何?”韓化臣聽了覺得大哥的話有理,就說:“沒問題,明天我就回關(guān)里老家!钡诙,韓化臣打點(diǎn)好行裝,郝紹功起身相送,到了外間屋,郝說:“兄弟,你得給我留個印象和紀(jì)念啊!”話沒說完,奔著韓化臣的后腰就是一拳,韓憑著感覺回身一個“探馬掌”閃電般擊出。郝紹功早有防備,靈巧地一側(cè)身躲了過去,韓這一掌就打在了后墻上,只聽“啪”的---一聲,墻上一塊青磚出去半截,墻上立時出現(xiàn)一個大窟窿。郝紹功高興地說:“好兄弟,這就是你給我留下的最好的印象和紀(jì)念!”韓化臣離開后,郝紹功就請人畫了一張畫,裱好了掛在墻上,蓋住這個大窟窿。每逢弟子們到家,就掀開畫讓大家看,并說:“這是關(guān)里韓師傅的鐵掌功。”(這段小故事是趙樹德先生80多歲時講述的。)
(待續(xù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