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 > 道教文化 > 周易專區(qū)

周易、易經、易傳、易學辨名

周易、易經、易傳、易學這四個概念常常被人提到,而且容易混淆,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對它們有所了解。

《周易》起初是形成于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之書。后來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和文化的進步,人們的視野日益開闊,他們就開始對《周易》進行多方位、多角度的詮釋,從而賦予《周易》日益豐富的思想內涵。這在春秋時期已經相當盛行。到軸心時代的春秋戰(zhàn)國,諸子百家競放異彩。其中出現了對《周易》進行系統闡發(fā)的《系辭》等作品,漢人總稱之為《易傳》。秦始皇(公元前259~前210)焚書坑儒,《周易》、《易傳》等書因被當作卜筮之書而幸免于難,并繼續(xù)流傳。至漢武帝(公元前156~前87)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置五經博士,將《周易》與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春秋》作為儒家經典并立于學官,都尊稱為“經”,以示其為千古不變之常道,世人必遵之天理!兑捉洝繁环顬槲褰浿住N鳚h易學家費直為便于人們學習《易經》,遂把《易傳》與《易經》合編在一起,東漢經學家鄭玄又將《彖傳》、《象傳》附于相應的卦爻辭之后,為多數學者所認同,廣為流傳,形成后來的通行本《周易》。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《周易》,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出土的漢簡《周易》,以及1995年左右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回的戰(zhàn)國楚簡《周易》,皆與通行本《周易》不很相同,說明《周易》有許多不同傳本。而在中國文化史上發(fā)生重大影響的傳本是通行本《周易》,我們也將以通行本《周易》為主展開討論。

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對周易、易經、易傳、易學作如下界定:

周易有狹義、廣義之分。狹義《周易》是指形成于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之書,由《乾》、《坤》、《屯》、《蒙》等六十四卦的卦象(卦畫)、卦名、卦辭、爻題、爻辭構成。廣義《周易》則包括狹義《周易》和《易傳》。

易經也有狹義、廣義之分。狹義《易經》即狹義《周易》。廣義《易經》即廣義《周易》。

易傳還有狹義、廣義之分。狹義《易傳》是指形成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對狹義《周易》的經典詮釋,共有七種十篇,即《系辭》上下、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文言》、《說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雜卦》,漢人又稱之為《十翼》,取意為十篇詮釋狹義《周易》之作猶如《周易》的十個羽翼一樣,助其在人類思想的天空中展翅高翔。廣義《易傳》則指包括狹義《易傳》在內的闡發(fā)狹義《周易》的一切作品,其中有的漢初以后易學家的易學作品也稱《易傳》,如西漢易學家京房(字君明,公元前77~前37)[5]作的《易傳》,北宋大思想家程頤(1033~1107)作的《易傳》等等。